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出席慶祝大會,除總結了深圳四十年來取得的成功經驗外,更指出未來要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改革開放,繼續堅持創新發展,使深圳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引擎,促進粵港澳三地融合,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到內地學習和就業,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
筆者認為,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除了用「翻天覆地」四個字來形容,再也想不出有更貼切的詞句了。尤其我們這一輩的香港商人,是親身參與、經歷和見證了深圳是怎樣從一個邊陲小漁村,發展成為今天世界矚目的國際化大都市及創新科技之都,整個過程仍歷歷在目,因此特別感觸良多。
邊陲漁村華麗變身
現在的年輕人,相信一定想像不到特區建立之前的深圳是什麼樣子。四十年前,深圳總人口僅有不到三萬人,經濟總量只有不到兩億元(人民幣,下同),很多現在港人熟悉的如羅湖、東門和華強北等地方,當年根本看不到高過五層樓的建築物,只有零丁落索的磚瓦平房;現在繁忙且商業大廈櫛比鱗次的深南大道,當年只是一條泥土路,更別提蛇口等地區,全是一遍荒蕪。然而,正如《春天的故事》的歌詞所寫:「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經過四十年飛速發展,當年的邊陲小鎮,經已換了人間。目前深圳的總人口已超過了二千萬,經濟總量由原來的不到兩億元,增至去年的二點七萬億元,不但增長超過一萬倍,更是超越了香港,躋身亞洲前五。
在發展的同時,深圳也沒有忘記「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不斷追求產業轉型和升級。例如,從改革開放初期突破計劃經濟束縛推動國企私有化,到引入港澳台及外國資金,形成「三來一補」及「前店後廠」的粗獷式發展,再到千禧年後致力發展高新科技,實行「騰籠換鳥」,淘汰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說,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方式,不斷踏上新台階,務實地專注於發展,是深圳賴以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探索的過程中,深圳亦孕育了如華為、大疆、騰訊、比亞迪、中興和邁瑞等知名大型科技企業,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逐漸使自己從科研基礎幾乎為零的局面,蛻變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創新中心,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港深融合大勢所趨
在當今中美和國際局勢漸趨複雜,以及世界經濟因新冠疫情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衰退的大環境下,深圳以至整個中國,都未來發展都面臨着新挑戰。習主席在講話中亦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為此,中央選擇了在深圳踏入「不惑之年」的時候,再次賦予其新使命,冀望利用其創新能力和先行先試的經驗及勇氣,再次為國家肩負重任,帶領大灣區振翅騰飛。
事實上,在習主席到訪深圳之前,中央就發佈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二〇二〇——二〇二五年)》;到了上周末(18日),國務院又發佈了涵蓋營商環境、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等在內的40條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清單。種種跡象顯示,中央是有意通過給予深圳更多更大的決策權力,支持深圳繼續為進一步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探路」。
面對深圳的急速發展,近年深陷政治爭拗困擾的香港,已從以前的經濟發展引領者、指導者的角色,轉為配合內地發展的服務者角色。這也可能將會是香港未來長期擔任的角色,特別是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經濟戰略及粵港澳大灣區政策之後,香港的各項專業服務領域會有更多機會大派用場,包括金融、資訊、法律、會計等,一方面可為內地提供服務,從而開拓市場,另方面亦可以藉着成為連接內地企業與國際市場的橋樑,為自己經濟找到新的增長點。相信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推進,香港與深圳融合發展將是大勢所趨,在這過程之中,香港只要能夠繼續善用「一國兩制」的優勢,不愁沒有發揮的空間。
灣區建校增向心力
此外,習主席講話中有關利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內容引發關注。事實上,青少年問題在近年已變成香港社會其中一個深層次矛盾,究其原因,除了經濟方面的因素外,更多的是香港教育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令香港年輕一代變得偏執地拒絕學習和了解內地成功的發展經驗。對此,筆者一個大膽的設想,特區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在大灣區內較為宜居且人口密度較低的城市,如珠海、中山和肇慶等設立全面使用香港教材、教師,以及與香港課程無縫對接的中小學寄宿學校,讓青少年多一個接受良好教育機會的選擇。
此舉有幾點好處,第一,是可以使子女從小就多些了解傳統中國文化,認識內地社會的真實情況,增加他們的國家和民族意識。第二,可以延續和維持香港的教育制度和質素,方便港人子女日後可以選擇回港升學。第三,則是能避免年青一代受複雜且紛亂的香港社會和政治環境影響,有利他們的健康成長。加上香港地少人多,生活節奏緊張,不少基層家庭的父母更是忙於生計缺乏時間照顧及教育孩子,以致年輕一代受網絡資訊、遊戲影響,以及被部分有心人士迷惑而走上歧途。若在大灣區內設立寄宿學校,就能減少青少年因缺乏父母照顧而走上歧途的機會,亦可以自小培養他們與人溝通、共同生活和互相包容的生活意識。
須知道,大灣區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鼓勵青少年到內地學習和生活,既能使他們早些了解大灣區經濟發展的趨勢,為未來發展搶佔先機,亦能為香港培養更多熟識內地市場的人才,對未來香港的經濟及社會發展都更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