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真評論 ︳香港航空業流下的「第一滴血」

作者:﹕靈子

傳聞許久的國泰航空大裁員終在21日落實,國泰公佈企業重組方案,整個集團會削減約8500個職位,同時國泰港龍航空將即時停止營運。這不但意味著有35年歷史的港龍航空走進歷史,更是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來,本港航空業流下的「第一滴血」。惟筆者認為,國泰處理裁員的手法有欠公允,亦未有顧及到公司決策對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和航空網絡的潛在影響。

與筆者一樣長期生活在香港的人都會知道港龍那段「天上有、地下無」的歷史。在八十年代時,港龍航空由港資、中資合組成立,希望抗衡一直由英資公司壟斷香港本地航空權的地位。由於當時港龍不受殖民地政府重視,唯有專營冷門航線,最初只有一架飛機曾被外界取笑「天上有、地下無」,其後港龍增加至兩架飛機又被人笑稱「天一半、地一半」。

其後,國泰航空於1990年入主港龍,與中信泰富同太古聯合買入港龍89%股權,自此國泰做國際線,港龍專做內地線。惟在香港回歸前一年,國泰及太古拱手將港龍控股權售予中航,其後港龍主力發展國內航線業務,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中國當年推動西部大開發時,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亦是乘坐港龍回內地考察。惟之後國泰航空亦看中內地航空市場這塊「肥肉」,欲分一杯羹,不顧「一航線一公司」政策開設內地航線,最終港龍與國泰對簿公堂,以國泰勝訴告終。到了2006年,國泰全面收購港龍。

惟國泰似乎一直未有重視發展港龍業務,收購亦可能只是希望壟斷市場。因此在過去十多年間,港龍業務一直局限於內地、日韓台及東南亞等地區。在疫情爆發前,港龍有40多個航點,與國泰逾150個航點的數量相較甚遠。而國泰在今次宣佈即時停止港龍營運前,並未跟員工及工會溝通,僅承諾會發放額外一個月賠償,做法有欠公允,亦給予人對員工冷漠的感覺。同時,放棄有35年歷史的港龍,保留成立不足20年的香港快運的做法亦值得商榷,有業內人士更直言「完全是意料之外」。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回應事件時表示,國泰作為本港最主要的本地航空公司,正面對史無前例的經營挑戰和財務壓力,其存亡問題若不獲妥善處理,將傷害本港作為區內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和發展,其負面影響更會幅射本港其他經濟環節,不利本港整體利益。

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亦表示,國泰的決定涉及航空公司的定位,政府要求國泰考慮任何企業重組方案時,必須顧慮對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潛在影響,以及盡可能照顧員工福祉,減少對他們的影響;並維持核心團隊及人才,在確保日常運營的同時,準備日後航空業的復蘇。

可是筆者認為,在英資企業眼中,香港是不是國際航空樞紐對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香港是否還能成為他們的「提款機」。細想一下,又不見他犧牲香港快運、太古等企業的利益。講到底,香港快運是國泰航空的全資附屬公司,即「親生仔」,精打細算的英國紳士,總是不會讓自己吃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