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介嶺 (全球商報聯盟理事長、香港商報董事總經理)
兩個多星期以來,安倍辭職新聞不時刷屏。不出所料,9月14日,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自民黨新任總裁選舉中以377票擊敗另外兩位候選人石破茂和岸田文雄,當選新一任自民黨總裁,並將接替安倍,成為下一任首相。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這次安倍以相同的健康理由再度辭去首相職務,權力交接平穩有序,接班人選毫無懸念,令人不得不佩服這位政壇耆宿的政治智慧。總的說來,日本這次政局變化有三大看點值得關注。
一是首相易主對日本的政策穩定性有何影響。不得不承認,安倍治黨有方。過去八年,自民黨與公明黨聯合,在2012、2014和2017年議會選舉中連續贏得三分之二的多數席位,打下了良好的執政基礎。新任首相上任伊始可望順風順水,獲得議會的有力支持。
自民黨內高手如雲,安倍選擇菅義偉接班可謂用心良苦。早先,他與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和副首相麻生太郎達成協議,用菅義偉取代自民黨政調會長岸田文雄接班,目的是防範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上位,挑戰安倍的政治遺產。
安倍做此政治安排有其苦衷。岸田文雄在黨內很有人緣,也頗受安倍賞識,接班呼聲一直很高,但其很難鬥過安倍的主要競爭對手石破茂。菅義偉是安倍政策的熱心支持者和捍衛者,在近八年任期中,政治成熟,駕馭日本複雜的官僚體系遊刃有餘,堪稱安倍的左膀右臂,接任後多半會蕭規曹隨,保持政策的連續性。
同樣重要的是,菅義偉是典型的政務類公務員形象,公眾魅力一般般,其上位後治國理政風光似難蓋過安倍,是確保安倍政治遺產不遭挑戰的理想人選。對此,在包括安倍經濟學等一些列內政外交問題上,菅義偉已明確承諾不會改變前任制定的政策。還有,菅義偉上台不一定意味著前朝影響力事實上的結束,不能排除安倍會垂簾聽政一段時間。安倍推崇的首相官邸主導型政治很可能也會保持不變,繼續在政府決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二是自民黨內部團結恐添變數。安倍內閣之所以能夠長期執政,主要得益於自民黨在野三年深感黨內團結的重要性。安倍也確有雄才大略,連續多次贏得並保持了在議會中的三分之二席位,成為日本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菅義偉接班後,情勢或會變得越愛越微妙,畢竟自民黨內有志問鼎最高職位的大有人在。
明年10月,日本將再次面臨議會選舉,自民黨勝出並非板上釘釘。數據顯示,在過去兩屆議會選舉中,自民黨獲得了約48%的選票,但這些選票並不全部來自黨員,相當一部分選民不與任何黨派結盟。有一部分城市選民把票投給了自民黨的競爭對手大阪府知事橋下徹,以及人氣正旺的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日本政壇出現了些許異動,最大在野黨日本立憲民主黨和國民民主黨重組整合,成立了中左政黨立憲民主黨,並於9月10日在東京舉行黨首選舉。曾擔任內閣官房長官的新黨首枝野幸男表示,將全力備戰大選,使立憲民主黨成為日本執政黨。
毋庸置疑,自民黨內部團結對菅義偉坐穩交椅至關重要,也事關自民黨自身的政治前途。這次自民黨元老雖成功駕馭了權力交接,但菅義偉要改變「過渡首相」的命運,還須靠自己努力,平衡好各方關係,尤須防範禍起蕭牆。
當然,自民黨欲江山穩固,除了攘外安內之外,還應打好民意牌,特別要用好茂木敏充、河野太郎、小泉進次郎等黨內新一代領導人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輕選民的票數。
三是如何在中美之間搞好平衡。美國是日本的盟友,中國又是日本的近鄰。冷戰結束後,除鳩山由紀夫執政的一小段時間外,日本的外交政策都是一以貫之的,尋求的是深化美日安全聯盟和對華保持良好關係雙重目標。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以及中美對抗日益加劇,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試圖在中美之間搞好微妙平衡。
日本一些人認為,中國的崛起勢必產生重大的地緣政治影響,故一直敦促美國要對華更強硬一點,一度抱怨奧巴馬政府對華軟弱。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對華發起了意識形態十字軍東征,並啟動了全面脫鉤進程,徹底改變了局面。日本坐收漁人之利,外交上變得更為主動,一方面,不用再擔心美國的安全承諾能否落實到位了;另一方面,中美關係緊張也刺激中國積極改善對日關係。
當然,美日同盟歷來被視為日本繁榮和安全的基石。在中美角逐中,日本早已選邊站隊。安倍內閣堅定不移地遊說和支持美國建立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想法,總是直言不諱地質疑中國的霸權野心。然而,令東京沮喪的是,日本每次在國際場合批評中國時,往往應者寥寥。許多國家對中國的崛起情緒複雜,但表述意見時又王顧左右而言他。只有美國態度鮮明,公開為日本撐腰。
儘管如此,這並不意味著安倍內閣完全認可特朗普政府的立場。日本從不介意與不同政治制度的鄰國進行合作,早就清楚西方很難將西式民主強加在北京身上,故一直在努力尋求與華達成「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隨著中國的崛起,對華實施對沖戰略很有市場,但日方的觀點是,這不等於說一談對沖,就一定要孤立中國。不論是對沖也好,遏制也罷,其政策重心理應是促進接觸,而非一味孤立排斥。穩定的中日關係有利於區域繁榮和中日共同利益。
2018年10月,安倍時隔7年再度訪華,中日雙方努力促進政治互信,積極拓展互利共贏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果,穩定了中日關係。習近平今年4月訪日行程因疫情推遲。現在看來,這未嘗不是好事,或為菅義偉在前任奠定的基礎上推進下階段外交議程創造了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自民黨內有人以香港問題為由主張取消這次訪問,無論如何這種思維在戰略上是短視的。其實,安倍內閣在改善對華關係的同時,從未犧牲過本國利益和價值觀,但有一點必須牢記於心,日本的繁榮既在於能否與美方協調立場,幫助引導中美對抗不致脫軌,也取決於能否與他國攜手捍衛開放、多邊和以規則為基礎的經濟秩序。
毫無疑問,中日之間既有衝突,更不乏共同利益。菅義偉上任後,在加強美日同盟的同時,有必要給中日關係注入新的活力。安倍致力於修復中日關係,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也從觀望、抵制轉向積極參與,認識到日本的「印太戰略」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有合作的可能性,並據此修訂了《基礎設施系統出口戰略》,將中日協力廠商市場合作納入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戰略之中,在沒有渲染「一帶一路」的情況下,客觀上支持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專家認為,美國大選指日可待。不管誰入主白宮,美國對華強硬政策似難改弦易轍,但如何將強硬態度轉化為具體政策可能會有差異。也就是說,明年1月之後美國的對華政策仍具有不確定性。蓬佩奧竭力鼓動盟友加入對華討伐陣營,但對菅義偉內閣而言,值此當口還需保持平常心,與華盛頓保持一定距離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