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評論︳疫後經濟還看中國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多國的企業受隔離措施影響被迫停工停產,國際貿易亦因原材料供應鏈出現問題而幾陷停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表示,新冠病毒疫情正以前所未見的規模,擾亂全球社會和經濟秩序,預計今年全球將有超過170個國家陷入負增長,並且將面臨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差的經濟危機。同一時間,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受到病毒疫情及外需疲軟等因素影響,2020年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下降6.8%。這一數字不但是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也是中國首次錄得季度GDP出現負增長。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殺傷力毋容置疑,不過筆者認為凡事都是「危中有機」,面對各國央行大規模減息和「放水」救市,大量資金必然會湧入資本市場,間接對實體經濟起到支撐作用。加上此次疫情亦改變了全球民眾的生活習慣,「宅經濟」在全球範圍急速壯大,令到全球對5G技術、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需求量大增。在這些產業已佔據發展先機及優勢的中國企業,很有可能在疫情過後,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甦,以及促進傳統產業向數碼化改革的主要引擎。

中國企業優勢明顯 (小題)

首先在資本市場方面,雖然早前環球股市受疫情影響出現大跌,但當美國聯儲局宣佈「無限QE」及各國央行「大開水喉」後,全球股市已逐漸趨向穩定,部分股市更出現大幅回升的情況。大量資金流入資本市場,令企業融資和借貸成本降低,有利實體產業發展;同時預計在未來兩至三年內,美元等國際貨幣都會處於歷史性低息環境,有利於企業借貸及利用低息環境追逐高收益。

另方面,在抗疫期間,全球多國推行「居家令」,無形中使「宅經濟」在全球急速發展,網購、居家工作和線上教育等新型生活方式,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迅速普及。國內外有利於「宅經濟」發展的企業,如抖音、阿里巴巴、亞馬遜和Zoom等,用戶量及業績都出現逆市飆升。有分析認為,從科技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疫情促使「宅經濟」變成一種全球化現象,大大地促進了傳統行業向數碼化轉變的步伐,令數碼經濟時代加快來臨。

面對大幅增加的網路需求,各國對5G技術、大數據等產業的需求亦會上升,恰恰中國企業已搶佔了這些產業的發展先機。以華為為例,其5G技術不但領先國際同業,在內地亦已進入落地營運階段。預計當疫情過後,各國民眾對網絡速度的需求,必然令5G產業的發展迅猛。各國政府亦會視5G基建為刺激經營復甦的手段之一,故作為世界5G設備生產要角的華為,相信可在國際上大放異彩,就算美國如何設障,也擋不住大勢所趨。

全球資金或湧向中國(小題)

雖然中國第一季GDP出現負增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經濟的「至暗時刻」可能已經過去,之後幾季經濟很有機會出現復甦。事實上,IMF也預計,儘管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會顯著放緩,但預料明年會急速反彈至9.2%。反觀美國,不但病毒疫情仍未受控,特朗普政府仍妄想通過將疫情政治化,諉過於人,惟其卑劣的行徑已引起美國國內及國際社會的反感,令白宮進一步陷入窘境。

在國際社會上,特朗普試圖以世衛組織應對疫情不力為理由,將美國疫情失控的責任「甩鍋」於世衛,並嘗試在召開視像會議時游說七國集團領袖取消對世衛的資助,藉此向世衛施壓。不料德國、法國及加拿大等多國領袖都明確表示支持世衛,並指世衛對各國合作抗疫非常重要,擔當了主導角色。有外國媒體形容,特朗普在會上明顯被其它國家領袖孤立。

須知道,中國疫情受控,企業逐漸復工復產是不爭的事實,而且爆發出強大的生產能力。中國在疫情受控後有餘力向歐洲多國捐贈抗疫物資,就是產能恢復最好的證明。前重慶市長黃奇帆於近期指出,中國市場是目前全球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地方,也是投資風險最小的地方,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各國的救市資金湧向中國市場的機會很高。

同時,黃奇帆認為,內地一些地區的企業已經形成了產業鏈集群,這種集群化的生產模式降低了從全球採購零部件所帶來的風險,在疫情時期更突出顯現了其競爭力。當其他國家出現大範圍停工停產之際,中國反倒成為生產能力最穩定的地區,成為世界製造業的避風港,因此也必將獲得更多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