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广东开平一带特有的乡土建筑群体。它起源于明朝后期,鼎盛于20世纪初叶,鼎盛时期开平的碉楼达到3400多座,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与摧残,迄今为止,保存完好的还有1833座。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过去的社会治安状况及大量侨侨的产生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容易发生洪涝,当时人们为逃避水灾,免受民居被淹的可能,纷纷建造碉楼;另外由于当时盗匪猖厥,侨眷便成为盗抢的主要目标,危及了侨眷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避免土匪盗贼打劫,于是华侨又开始纷纷捐资回乡兴建碉楼,这也是碉楼在1659平方公里的开平大地上频繁出现的原因。由于开平的华侨分布在全世界六十七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较多地吸收了世界各国建筑的特点,因此建成的碉楼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开平碉楼,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域,集居住与防卫功能于一体,在外观造型上风格多样,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中西合璧式、古罗马式、欧美别墅式、十六七世纪英国式、德国堡垒式、土耳其伊斯兰教堂式、庭院式等等, 是一处反映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中外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2001年6月25日,开平碉楼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不仅有精美绝伦、汇集世界建筑风格的建筑,还有河田、竹林,大规模印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全省来看,广东有三大侨乡:潮汕,梅州和江门五邑地区,但同是广东的侨乡,只有以开平为中心的五邑地区才有碉楼。从全国来看,兼具防守与居住功能的建筑物,其他地区也有,如藏羌碉楼、客家围屋、中原地区的坞堡、但上述建筑都是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我们说他是穿唐装的建筑,而我们开平碉楼是穿西装的碉楼。广州沙面,上海外滩也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但是他们都是拿来主义是被动接受殖民文化,而开平碉楼是主动吸收西方文化的。从全世界来看,美国、加拿大的移民主要来自欧洲,我们很少看见这些移民经过一段时间后回到家乡建房子,就算回建房子也是西方风格,没有开平碉楼中西合壁的魅力;美加也同样有许多来自非洲的黑人。但是,我们也没有见到这些黑人回到家乡去建一种西方文化与非洲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建筑。

  开平碉楼,用它一身沧桑,为侨乡写下一部部风雨飘摇的壮丽诗篇。这些古老的诗篇,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机,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作为广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热点之一,享有“广东旅游看碉楼”的盛誉,生态环境优美,村落资源丰富,近年在注重保护碉楼村落环境的同时,积极推广以乡村旅游为发展理念,打造出独特的花海中、音乐中、稻田中、蓝天白云下赏碉楼等多种观赏方式,形成最清新、最浪漫、最古朴的岭南乡村旅游。精心策划一系列传统文化与中西文化交融的乡村旅游活动,如油菜花节、碉楼花田音乐节、跟着爸妈去秋割等。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以“农耕”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如借着时下最热门的“游与学”的旅行方式,通过旅游与研学的深度结合,发掘旅游品牌资源,陶冶青少年情操。研学旅行,侧重的乡土乡情,对于孩子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深入地了解生我养我的土地,培养一种故乡情。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从实地考察了解,到做出自己的小报告小论文,对于孩子来说是一项必备的也是会受益终身的能力,从而形成有文化、有情怀、有方向的开发模式。

  研学游,背后所带动的不仅仅是学生市场,是孩子背后的整个家庭。通过拉动城市的研学游市场,撬动整个城市经济对乡村旅游所来带的发展,进一步开拓和延伸开平碉楼的文化价值,活化一段凝固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整个旅游区的生机活力,同时也从多元化的拓展活动中,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通过旅游平台的互动来助力开平碉楼乡村振兴。